從小我們就被教育:“要講衛生”,衛生情況不佳確實會滋生疾病,但是有些器官,真沒必要太干凈,過于追求干凈反而是在害自己,而有些應該多關注的地方,很多人反而忽略了……
這 4個部位不要過度清潔
耳道不要經常掏
耳朵中會自發產生一定量的耳屎,醫學上稱為耵聹,有些人會時不時用挖耳勺或者棉簽去清理它們,但其實根本沒必要經常清理。因為耳朵本身就有自潔作用,在我們吃飯、說話,甚至打哈欠時,隨著下頜關節的運動以及體位的變化,耳屎往往可以自己排出來。
如果是油性耵聹,由于它質地黏稠不容易自己排出,有可能會阻塞耳道,當對聽力造成影響或產生耳鳴的時候,還是需要及時去醫院五官科做一次深度清潔的。反復刺激耳道會增加患癌風險。
鼻腔不要經常挖
鼻子癢的時候,很多人會忍不住挖一挖,當然不排除有些人是習慣性挖鼻孔。但在挖鼻孔的時候,指甲很容易損傷鼻黏膜,如果傷口的層次稍深,鼻血可就要流出來了。
一般人可以用柔軟的濕紙巾或手帕輕輕擦拭。對于有鼻炎或者鼻塞的患者,洗鼻器沖洗也是值得考慮的方案。
肚臍不要經常摳
由于肚臍結構特殊,有很多褶皺,容易藏污納垢,很多人就會不自主的想要摳一摳,把污垢摳出來,但是相比身體其他部分,肚臍比較嬌弱并且緊靠神經,如果大力摳挖容易刺激內臟神經導致胃腸道不適,還容易損傷肚臍皮膚造成炎癥,所以并不推薦摳肚臍。
如果實在想要清洗肚臍,可以拿棉簽蘸取適量清水或酒精,在肚臍內打圈擦拭。如果肚臍內污垢比較多,可以重復幾次這個步驟。最后要用干凈的棉簽,把肚臍內的液體擦干。清理時最好溫柔一點,如果不小心弄傷肚臍眼的話,要注意及時消毒。
皮膚需要溫柔以待
有的人特別喜歡給臉去角質,雖然短時間皮膚看起來白白嫩嫩,但實際上此時角質層已經非常纖薄。雖不至于“吹彈可破”,但稍有刺激,比如寒冷或者過敏物,皮膚就會泛紅甚至紅腫,變成了敏感性肌膚。
還有的人洗澡時追求搓出更多的泥,覺得這樣才是干凈。但過度搓泥,其實是剝去了皮膚的“鎧甲”,讓皮膚變得敏感脆弱,除了容易干癢,還會增加皮膚病風險。